var
来源:景安资讯平台作者:小韩发布时间:2016-06-14点击:1213
大可乐终究还是没能撑住。3月8日晚,大可乐创始人丁秀洪在微博中发布了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年初,中国的手机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14年末,140家已经消失。2015年更有媒体直接曝料,原点手机宣布解散团队,天语手机业务接近停滞,销售系统的部分业务员“被放假”……
有人说,这是市场优胜劣汰必然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行业竞争过热的副作用。那么,成功又该属于谁?
“草根”中走出的互联网品牌
大可乐是手机行业中的“草根创业者”,而另一个草根代表则是尼彩手机,它俩的关系还颇有渊源,它们有着共同的投资人蒋德才。
蒋德才在开创摩能国际之前一直从事保健品销售和电视购物行业,挣了20 亿元,同时他还从事手机无店铺销售业务。
尼彩的掌控者卢洪波和蒋德才是20年之交的好友,两人虽然均积累了不少的人脉渠道和资金,但他们并不想吃老本。
2010年,智能手机市场刚刚进入红海,iPhone4火爆的发售,直接刺激了两人的神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进入手机行业。
同年10月10日,卢洪波与蒋德才达成协议,投入重金并购了摩能尼彩科技集团50%股份,成为新的“掌门人”,并郑重其事的创立了“尼彩”品牌。
彼时,卢洪波提出的品牌策略是:在能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保证供货的前提下,尽全力压低手机生产成本。而销售上的基本定价策略,就是每部手机永远低价,只赚10块钱。他自己的心理准备是首期投入1亿元,亏完再追加。
“从大哥大到洋品牌再到国产手机,手机行业一直是一个充满了暴利和欺骗的行业,今天,这一切该结束了!”卢洪波曾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此后的尼彩手机,以山寨苹果外形和超低价流行于中国二三四线城市,但399元左右的价格带来的则是“山寨机质量”和近乎不存在的“售后服务”。
2013年,有媒体相继曝光尼彩手机店超过大半已经关店,之后尼彩便杳无音讯,目前网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尼彩生死存亡的相关新闻。
之后,尼彩的“魂魄”似乎“附体”到了大可乐身上。
2012年6月27日,丁秀洪从网易离职,推出大可乐手机。但其后融资中,摩能国际的蒋德才赫然在列,并成为了大可乐的监事。根据此前曝光的消息,大可乐在2012年获得首笔60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并在此后一系列增资中累计拿到了约2亿人民币的资金。
2012年下半年,大可乐第一款手机发布后不久,有人爆料大可乐和尼彩使用的是同一家名为易派的代工厂。(此后有疑似官方人士在大可乐官方社区留言表示,当时大可乐只是借用易派的执照而已。)
某种程度上,借助蒋德才的支持,大可乐获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11月,大可乐首款产品推出,截止到2013年9月,大可乐产品的销量超过百万台。
丁秀洪一直相信“互联网是免费的”,他认为大可乐是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希望能够在手机行业挑战一次免费商业模式,比如众筹。“大可乐众筹希望有一万名梦想合伙人,这一万人可以为大可乐出谋划策,能够与大可乐并肩同行。”
2014年12月,大可乐3开启了手机众筹模式,25分钟筹得1600万元,声名鹊起。
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可乐3却成为丁秀洪的梦魇。据媒体报道,众筹结束后,由于内存供应出现问题,大可乐3正常交付受阻。好不容易完成众筹交付后,大可乐3不仅产能没有快速提升,而且接连曝出质量问题,其中用户吐槽最严重的是屏幕易碎。
辛苦众筹赚来的人气,一经产品试用,便大打折扣。营销做得再好,却没有过硬的技术团队,产品销量未有起色,品牌依然小众化。
此后,大可乐手机再无动作,未发布一款新品,甚至连手机谍照也未在社交网络流出。
“累了,想休息一下”
大可乐倒闭的消息在业内从去年10月就不胫而走。
当时,多家媒体报道称,大可乐品牌所属的北京云辰科技有限公司面临破产清算,帮助云辰科技做供应链管理的云辰基业也早有倒闭、拖欠供应商款项的传闻。而丁秀洪则于2015年9月就已离职(云辰科技的法人代表于2015年9月28日变更为杨琼华)。
丁秀洪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早已淡出日常管理许久,主要原因是“累了,想休息一下”。
对于手机行业洗牌的加剧,丁秀洪坦言,“原本我们也抱着毅然的决心坚持战斗,但是手机行业的洗牌比预期更快、更残酷。我们挺过了产品竞争、营销竞争,但随着更多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资本竞赛。不期而遇的资本寒冬,导致原本谈好的投资协议,最终难以兑现。”
对于大可乐之死,一位爆料人称,摩能国际的后台实际上只是用大可乐来做尼彩的补充,而最后在代工备货上不足。这次摩能不在对大可乐投资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两次的失败,摩能对手机行业没兴趣了,从而转投其他行业。
还可以佐证的是,蒋德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说,“我觉得最大的能力是感知外界变化的能力,很多企业的衰落更多的是因为所处的行业已衰败。”蒋德才现在的身份是一家女性私护产品生产公司董事长。
但这些并不是大可乐倒闭的首要原因。对于丁秀洪的退出,蒋德才认为,退出公司是因为公司团队对手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同时他也承认,这几年手机行业遇到了大问题,创业公司很难活下来,大厂商也有类似问题,“手机行业发展到现在,拼的是资本,和足够强大的团队。”
小辣椒创始人王晓雁也对i黑马表示,“手机厂商最为重要的就是资本,如果没有资本基本上是无法存活的,资本可以帮助你搭建一个团队,但这个行业的门槛很高,还是先活下来最为重要。”
“很多厂商倒闭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供应链没有把握好。” Counterponit国际分析公司分析师闫占孟也同样认为资本对于手机行业来说最为重要。
在中国手机市场洗牌、用户向少数品牌聚集的背景下,只靠制造互联网营销事件是没办法在竞争惨烈的手机血海里存活的。大可乐的倒闭是市场清洗的正常结果,这个借用饮料的名字和模仿苹果手机的厂商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更不是最后一个。
亿通、百分百、博沃等手机品牌早已是陨落的手机品牌,而此前被称为“吃货”系列的互联网手机品牌青橙、大米等手机品牌的生存状况亦不乐观。
大可乐的死,似在诉说着手机市场的清洗加速了。
成功该属于谁?
可以说,国内手机市场早已过了“风口”时代,在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他们要么实现品牌向上走,要么从单纯比拼参数和性价比,转变为比拼专利、服务或其他附加值,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场,要么大力寻求和开拓海外市场。
经过几年的混战,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华为、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将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关注度,并越来越集中。而像诸如大可乐一样的三四线手机品牌,将逐渐从人们视野消失。
有一组数据可以支持。据《2014-2015中国国产手机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在2014年国产手机品牌关注比例上,华为、联想、魅族等品牌占据了将近90%的关注比例。而百度指数的数据也显示,在2015年11月11日的“今日手机产品排行榜”中,整个榜单被苹果、三星、华为、魅族、小米等8家厂商瓜分。
“手机行业要想做成华为这种体量的高溢价品牌已无机会,事实上成为OPPO、VIVO这样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但低价手机还是可以获得增长,毕竟有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市场。”小辣椒创始人王晓雁向i黑马表达了他的观点。
我们不难发现,曾经的四大巨头“中华酷联”,包括OPPO和VIVO,均是基于传统向互联网中进军的企业,属于“传统+互联网”模式,而新兴互联网品牌,如小米、奇酷、乐视等,它们均属于从互联网下沉到传统模式的手机厂商,属于“互联网+传统”模式。
对于这两种模式,Counterponit国际分析公司分析师闫占孟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模式成功,另一种模式就会消失的问题。“‘互联网+传统’,例如大可乐的倒闭,而‘传统+互联网’也有倒闭的,例如亿通。每一种模式要有自己核心的条件。”
“互联网+传统”的模式,要求厂商具有足够的粉丝影响力或粉丝互动沟通能力,而大可乐不具备这种能力,对于资金的支持也是必备的。
相反,“传统+互联网”模式,则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包括自己的研发团队,以及供应链方面。只有满足这几点条件时,才能依靠这种模式来生存。这种模式的特点,必须要有极强的供应链优势,同时还要有足够强的渠道能力。
而在低利润时代,只有出货量很大的企业才能生存。想生存的手机厂商,要么渠道有优势,要么设计有长处。
对于那些打互联网模式的新晋品牌,在研发上有企业支持还有机会,但门槛会高的无法企及。
版权声明:本文系技术人员研究整理的智慧结晶,转载勿用于商业用途,并保留本文链接,侵权必究!